接下来的这两天,我分享的主题是汽车,以我过去一年对国内外汽车行业的观察来分析。

百年赛道,慢慢征程。这是去年末,雷军在小米汽车SU7 发不会上说过的一句话。我的确为这个行业感慨。

过去的一年,比亚迪实现了300万的销售目标,赢麻了。我去年用2-3期的内容从他的出生讲起,详细的记录了船夫哥的创业之路,以及他的比亚迪帝国。

过去的一年汽车市场硝烟弥漫、炮火纷飞,传统的消费产品大厂已经完全下场。华为的智选车系列:智界,问界、塞力斯、阿维塔等;小米也发布了新车 小米SU7 。车圈的价格战上半年是被动式的特斯拉和比亚迪两家先动手,其他跟着这两家定价的车企也不得不跟着走。而到了下半年,大家都变成了主动式的价格战,终端权益、选装、车服分离,转定补偿等等。

过去的一年中国品牌乘用车的占比也首次超过了海外品牌,中国也首次成为全球第一的汽车出口国,

过去的一年,年度轿车销量冠军。终于从轩逸、朗逸、卡罗拉三大妈的手中抢到了,那就是比亚迪秦plus新能源。

趋势:未来的头部车企可能只有华为与比亚迪

华为和比亚迪是过去两年深入详细分析学习的两家企业。今天的这个判断也不代表我偏向于他们的好感度。基本上是基于他们的客观市场表现、客户认知、品牌加持、以及技术积累。

我的观点如下:

华为可能是未来新能源汽车领域的最强对手,代表了中国产业链的智力优势。华为自动驾驶相关团队规模达到了7000人,每年研发投入高达十五亿美元,差不多107人民币新势力造车里面,蔚来2022年研发投入108亿,理想的是68亿,小鹏是52亿,关键新势力都是搞整车的。华为的自动驾驶的投入,就比其他车商全家投入都高。还有华为自己用于自动驾驶的算力就占到全国总算力的1.4%。这是我在多年前分析学习《产品思维》课程中提到了,华为在手机行业的入场就是这样,我华为一下场,不好意思,你们都的死。我投入当前行业一半研发能力来竞争,你们拿什么和我争。

华为的自动驾驶技术追赶速度这么快,答案其实非常简单,就是砸钱砸人疯狂的卷、技术卷的能力越强,就越能给消费者提供更好的产品服务。

华为能给新能源汽车行业带来什么新东西?

首先,华为会把新能源汽车行业里的所有玩家都拖入到无休止的技术军备竞赛当中。华为就能利用自己的优势,把友商们拖进无休止的技术军备竞赛当中,这种技术军备竞赛持续的时间越长,对华为越有利,对友商们来说就越吃力。 仅从华为目前的业务布局来分析,只要和电相关的行业,华为或多或少都有涉及。聚焦到新能源汽车行业的话,华为自己能做,除了电池之外的绝大部分核心零部件,电机、电控、电路操作系统、自动驾驶系统、车机芯片,自动驾驶芯片、激光雷达都已经做到了行业top级别,甚至连底盘这种传统项目华为都能搞出来动态自适应扭矩系统和图灵底盘的黑科技。不少车厂可能到现在还认为华为是个被美国制裁的瘸腿巨人,是个汽车行业的门外汉。然而现实就是这么打脸。华为把芯片问题解决的七七八八之后,回过头来也基本摸清了汽车行业的各种规则,剩下的就是用华为的方式来终结这场战争。

比亚迪嘛,当前他是独领风骚,占据这个行业的半壁江山的存在,是所有车厂的直接竞争对手。过去的2023年,比亚迪完成了百万以内,全价位的产品布局,并且在每一个技术点上都具备完全的竞争优势。行业地位、产品布局、先发优势、品牌效应、客户认知等等,详细的内容我去年就仔细的讲过了,这里就不在搬砖了。

总结一下我的观点,比亚迪和华为在新能源领域的巅峰对决,可能是中国车企研发优势和中国产业链成本优势的内战。华为构建的汽车生态与传统品牌和新能源品牌争夺市场,同时华为或许要成为电动车时代的博士。未来新能源汽车市场可能将出现许多内卷情况,高价位汽车品牌的位置将决定所有车企的命运。

今年我们的汽车出口量会超过五百万辆,明年新能源出口量大概就能达到五百万辆。我这里没有提到其他车企,那是因为他们不具备很多竞争的优势。至于国外的那些渣渣,在背靠中国的产业链与人才技术优势的前提下,他们连蔚小理都竞争不过,还在坚持制造的工业垃圾更加没有可能。是注定被我们扫入历史的垃圾堆的。

2023年的价格战,在2024年还会持续吗?我觉得肯定是会的,但不会像去年这么激烈的,毕竟现在很多车企已经在亏钱换份额,像今年一样再降个三五万,只有可能加速退出市场。那今年卷什么?我觉得很有可能会在以软件为主导的服务和体验上,比如城市内的领航辅助、智能底盘、手机车机的互联等等吧。

明天我分享一下权威专家对这个行业的全方位的解读,包含产业链、高技术、智能化、二手市场等,敬请期待吧

专注长期价值,让我们一起努力吧。明天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