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来分享《产品实战16讲》,这是理想汽车的李想的课程。去年是理想汽车赢麻了的一年,销售完成率达到了史无前例的132%。用事实成绩证明了冰箱彩电大沙发才是当前新能源汽车的版本答案,同时也制造了那句梗:做服务的与研究科技的卖不过沙发彩电的。 学完这门课程,让想到了一个问题:那就用户的需求有什么,什么是用户场景?当我们谈论用户场景时,我们实际上在追溯和分析用户在特定情境下的使用模式、需求和体验。通过深入用户场景,能够更全面地理解用户的日常环境和需求。例如,如果我们正在设计一个移动应用,了解用户是在上班途中、休息时间还是在家中使用应用,都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满足他们在不同情境下的需求。其次,用户场景的研究有助于发现用户可能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比如,在特定场景下,用户可能因为网络连接问题而遇到困扰,或者在嘈杂的环境中难以使用语音识别功能。此外,详细了解用户场景还能够推动个性化体验的实现。不同的用户在不同的情境中可能有不同的目标和优先级。通过了解这些差异,我们可以为用户提供定制化的功能,使产品或服务更加贴合用户的实际需求,提供更具体、有效的体验。 总体来说,了解用户场景不仅关注用户如何使用产品或服务,还聚焦于用户使用时的环境、情感和障碍。这种全面而深入的理解为设计团队提供了宝贵的信息,使他们能够更有针对性地改进产品、提升用户体验,从而建立更紧密的用户关系。 那用户场景有哪些方面呢?我能想到的有9个方面: 用户角色:包括用户基本信息和需求,以深入了解用户行为和期望。 情境设想:详细描述用户在特定环境中使用产品的情况,包括地理位置和设备类型。 用户目标:明确用户在该场景中的具体目标,例如,在购物场景中寻找并购买商品。 用户行为:描述用户为实现目标采取的具体行动,如点击页面或输入信息。 时序:按照时间顺序排列用户行为和事件,展现整个用户场景的流程,有助于理解用户在不同阶段的体验。 问题与挑战:识别用户可能面临的问题,帮助设计团队提供更好的解决方案。 情感反馈:描绘用户在整个过程中可能经历的情感变化,如兴奋或沮丧。 结果:描述用户在场景中取得的最终结果,评估产品或服务的成功程度。 辅助元素:包括用户在使用产品时涉及的辅助元素,如文档或通知。 想清楚这个问题,对于我们去设计产品是有指导性帮助的。 李想在课程中提到了15大挑战,我从其中看到,有至少三分之二的挑战来着于用户,这些挑战在不断的追问探索下,就是是定位产品的标准的用户场景的过程。以上是我挑选的李想提出的挑战,大家试想一下是不是这样? 第二个挑战,作为一个后来者,怎么做产品品牌定位,能让用户在筛选的时候,迅速识别出我们? 第三个挑战,好产品依托于好团队,但团队成员背景不同、工作理念不同,甚至还有鄙视链,比如,豪华车品牌出来的看不上做自主品牌的,作为产品经理,我们怎么跟不同背景的人对齐自己的产品理念? 第四个挑战,大家对于好产品的理解也有不同,有的人觉得做 A 功能好,有的人觉得做 B 功能好,怎么把理念翻译成产品标准,让大家都能在同一个方向使劲? 第五个挑战,怎么根据这个标准来选择和培养相匹配的团队? 第六个挑战,一个复杂的汽车产品,生产周期动辄好几年,你今天在办公室画的草图,在三年、五年后才能实现,那怎么设计,能比对手领先半步,给用户超预期的体验? 第七个挑战,你能调研到的用户总是有限的,怎么判断一个需求能不能代表大多数?怎么验证一个需求是不是“真需求”? 第八个挑战,汽车上有成千上万个零件,就意味着成千上万个选择,要设计产品的发展路径,考虑产品的未来,还得兼顾现实的生存压力、资源条件,怎么取舍? 第九个挑战,做产品,不能只想着生产,还得考虑商业化,一个高成本的产品怎么实现盈利?竞争一天比一天激烈,但我们出牌的机会只有一次,价格定高了卖不出去,定低了利润太薄,怎么找到相对平衡的定价区间? 第十个挑战,做出一个爆品之后,别说竞争对手,我们自己也会担心这是不是个偶然,怎么做好复盘、正确归因,让团队有能力持续打造爆品,从偶然变成必然? 第十一个挑战,当我们面对一个全新的阶段,怎么做出差异化的产品矩阵,规划好不同阶段的发展节奏? 第十三个挑战,产品最后一道关,就是在门店跟用户见面,怎么在这“最后一公里”,提高触达效率和用户的交付体验? 此外学习李想这门课程还会得到什么新的感悟? 第一,在这门课程里,强调一个最基础的问题:目标用户是谁,产品提供给目标用户的价值是什么?紧盯目标用户,这是我们理想汽车最受益的一个方法。在课程里,我会详细跟你分享,扎实做好基础,在后面整个产品打造链条上,会有多深远的影响和好处。 第二,在这门课里,我还会花时间跟你讲打造团队的方法、商业化的方法。 要想做好产品,必须要依托于一个相互信任的好团队。做产品和炼组织,就像是在画两个圈,如果一个圈画得很大,而另外一个圈很小,就会产生巨大的浪费。 以上是我对本门课程的一个简单的分享与思考,期待大家也能参与学习一下,课程原文在下图中。 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明天分享心理学或者社会学,亦或者其他,那就明天决定吧。 专注长期价值,让我们一起努力,明天见

01 导论: 回归本质做产品

欢迎来到我的产品实战课,我是李想。

这一讲是课程的导论,在展开讲理想汽车的具体经验之前,我想先跟你讲一讲我们做产品的基本方法论。

你可能也知道,汽车是这个世界上最大件、最复杂的大众消费品。而智能电动车,因为智能化和电动化,复杂度又上了一个数量级。2015 年,我带领理想汽车开始造车的时候,团队是全新的团队,没人知道智能电动车应该怎么做,整个行业又是一片空白,很快就涌进了上百个新玩家,竞争异常激烈。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怎么去做产品?

现在,理想汽车已经有 4 款产品,团队也已经超过两万人。站在今天的角度去回顾和总结,帮助我们走到现在的产品方法论,只有特别简单的两条:第一条,关注用户价值,超越用户需求;

第二条,把组织也当产品来做,用组织的成长来支撑产品的成长。就是这么简单的两条。所谓大道至简,越是复杂的事情,方法论反而不能复杂,而是需要足够简单,否则,目标就容易在复杂的细节中丢失,团队就不容易协同。

那这两条简单的方法论,是怎么作为总纲领来指导我们造车的?

下面,我就来展开讲一讲。

关注用户价值,超越用户需求先来讲第一条方法论,关注用户价值,超越用户需求。

产品肯定是要满足用户的需求,这是所有人做产品的基本出发点。

但是,在各行各业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今天,这还不够,还得向前一步,超越用户的需求。智能电动车赛道上尤其是这样。为什么这么讲?有两个原因:

首先,智能电动车是一个超级热门、新技术又密集的新赛道。这你肯定也有感受,这个行业里充斥着各种各样的流行概念。

用户的真实需求,特别容易被这些概念遮蔽。比如,2015 年,国内的智能电动车创业开始集中诵现的时候,大家对车讨论最多的,还是百公里加速这样的技术指标。那个时候,市场上没有卖得好的增程电动车,没有六座 SUV,也不会有任何调研告诉你,用户需要这些。

其次,智能电动车又是耐用消费品,一辆车买回去,用户至少要用五六年。如果我们只满足用户眼前的功能需求,就很容易过时,被后边的新产品超越。

那怎么超越用户需求?

没有特殊的方法,实事求是地讲,就是回归本质,认认真真回答两个最基本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