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我总结的年度关键词是“理性”,因为很多我们认知范畴内的事务都在突破我们的认知,都在失控,都在变的魔幻。
魔幻这个词很好,2023年的经济与商业观察的总结就是魔幻。2023年经济金融地缘落地的过程可以用波浪式冲击来描述,与硬着陆或软着陆相关的结果仍然无法确定。全球经济不景气对外贸影响分化,欧美方向贸易受冲击较大。
国内,银行理财在2022年底经历了大规模赎回,管理规模从30万亿迅速缩水至27.65万亿,2023年6月30日进一步下降至25.34万亿,首次失去规模第一的宝座。受中国经济下行影响,银行不良贷款率上升,导致银行采取终身责任制和连坐制,对业务人员实行苟着状态,负担沉重,全行业陷入煎熬。
私募基金在2023年面临严格监管,多次发布法规,导致行业遭遇困境,许多机构注销牌照,有约2,477家私募基金注销,其中1,858家被协会强制注销。信托行业在房地产崩塌的背景下遭受重创,新华信托破产,中融信托产品逾期引发负面舆情,导致全行业风险蔓延。中国信托公司数量减少至67家,管理规模从2017年的22万亿降至2023年底的15.7万亿,降幅达30%。
这些行业在2023年均面临严峻的挑战,监管政策的不断升级加大了行业风险,使得机构不得不应对困境,而投资者也因此遭受亏损。其实这些领域没有一个日子过得好的。
国际局势上,俄欧冲突对欧洲经济产生长期冲击,新爆发的巴以冲突也开始对全球产生影响。中美关系在2023年反反复复遭受冲击,双方关系陷入失控的风险,尽管在旧金山会晤后有了接触和沟通,但仍存在变数。
在国内国外的事情,在这一时期的经济动荡比喻为物体撞击水面产生的波浪,波峰和波谷不断震荡,冲击效应分散到长期的反复。各国在落地的撞击点设置了一层水面作为缓冲,但其实现软着陆仍然取决于危机规模和各国储备的弹药是否充足。 美联储激进加息是过去一年世界经济的主旋律。年前的好几家大银行倒闭,对美国的金融市场造成的冲击;紧接着美联储紧急定向扩表了数千亿美元给美国银行体系紧急注入流动性。2023年10月,美债出现流动性危机的风险。十年期美债收益率一度触摸百分之五大关,不过由美联储逆回购这个大血包紧急撑着。美国满世界的找人接盘美债。而美债危机规模不断增加,世界形势不太乐观。
中美关系的变化和博弈表现为双方熬到白刃战的阶段,尚无法确定谁能稳赢。提醒风险并保持对未来的信心是预期管理的重要方面,面对短期风险要努力寻找解决办法,同时坚定长远的乐观预期。在当前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保持信心对于应对危机至关重要。
商业部分:
我查看了各家的统计回顾,自己整理罗列一下吧。
2023年1月:特斯拉率先降价,开启了全年的汽车价格大战。
2023年3月6日:电商价格战接踵而至,京东上线“百亿补贴”,涵盖全品类商品,4月,淘宝上线“99特卖频道”;8月,快手电商上线核心品牌补贴频道“大牌大补”同时,“百亿补贴”大战的发起人拼多多再投10亿元,补贴数码家电。2023年,电商平台之间的价格竞争愈演愈烈。今年双11,京东参与百亿补贴的商品数量是6·18时的两倍;天猫双11也将全网最低价定为团队核心绩效指标。在增长乏力的背景下,电商巨头们正在用低价及补贴争夺消费者和商家。
2023年5月,瑞幸咖啡第10000家门店在厦门中山路开业,由此成为中国首个门店破万的连锁咖啡品牌。
2023年是蚂蚁的多事之年,首先是7月,蚂蚁被处以71.23亿罚款,这是国内金融监管史上金额最高的一笔罚款。然后是最后一天,蚂蚁的实控人由马云变更为无实控人。
2023年7月,大众7亿美元入股小鹏汽车,与此同时,国际上的资本已经开始收购国内被低估的优质车企。零跑、蔚来等等都有外资持股。
2023年8日27恒大、碧桂园相继暴雷,讽刺的是国家两天前刚刚一系列稳楼市政策落地,买首套房贷款“认房不用认贷”政策。
国际上:
2023年3月,美国硅谷银行宣布关闭,它由此成为美国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宣布倒闭的最大银行。
2023年3月中旬:大模型的军备竞赛,这个我本周要讲的。Google和Meta相继推出大模型产品,IBM、三星苹果等公司纷纷跟进。而在中国,BAT、华为商汤科技等公司,加上无数创业者也都涌入。